咨询专家
郑尚元:做可堪时代大任的法律人――专访法学院郑尚元老师
      在明理楼421房间,本报记者有幸采访到郑尚元老师。郑老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让记者深有感触的是郑老师心中那份对社会责任的不懈坚持以及对大众民生的热切情怀。这些无论是在就业成才还是在学科发展中都一一体现。
法律新学科 承载重责任
      当问及所研究的学科时,郑老师说,这是一门新兴的后进学科,世纪初才慢慢发展开来。与传统学科相比,它的学术积累还不够,研究方法可能还需要改进,这也不是几个人、几年就能完善的。但从客观上说,这门学科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尤为重要,社会需求日益增加,以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其确定为七大法律分类之一,并自2001年来就颁布了三部社会保障法律(《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还有人大审议中的《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以及大量行政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王泽鉴先生也反复强调劳动法和社会法学科的重要性,指出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险法》、《国民年金法》之功效。就学术来讲,该学科有很大的开垦空间。
      对于这门学科,郑老师认为,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学术研究存在“无底之洞”的学科。比如农民工、下岗工人、矿工、复转军人等弱势群体,他们都需要我们的关爱。只有社会保障法的不断进步,社会安全感才会不断增强,社会公平和正义也才会得到真正体现。就业竞争大 交换有必要
      最近在同学当中引发了关于就业的一系列争论,郑老师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社会竞争相当激烈,对于大学毕业生是个严重的挑战,清华的学生也难以避免。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首先应当把职业、事业和就业三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就业时,根据自身特点和爱好选择自己的职业,执着地追求事业。尤其是富于挑战性、寻求大发展的同学不应该眷恋所谓的大城市,有利发展才是第一位的,而不是尽快寻找落脚点。郑老师为此还举了原河北省长胡春华为例,认为我们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在目前本科学历教育成为大众教育的时代,有条件的同学还是应当继续深造,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社会。
      同样,境外交换也是同学们交流的热点之一。郑老师认为,作为一名法学的本科生,短期的交换是很必要的。但是我们应当是在基础打牢的前提下,否则出去学习,虽然以后是“海归”,但是不了解国情、汉语退化、国学教育差,最后不仅学问不行,解决社会问题更不行。如果能在交换回来之后继续学习两年,使得基础扎实、外语精通,那么将来大有前途。
寄清华学子 堪时代大任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选择清华法学院时,郑老师坚定地说,清华大学法学院不仅学术环境好、务实严谨,而且教师大多低调、勤于科研,就本人而言,能更好的发展这门新兴学科,更好的关爱民生,更大程度的承担起法律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而在采访的最后,郑老师对我们清华学子提出了几点希望。他认为清华的本科生应该是国内最优秀的学生,每个人的智商都很高,但智商只是成才条件之一,千万不要以为智商代表成功、在潜意识里产生只要有好智商就可以了的幻觉,实际上,社会科学有好智商可能成材快一些,但同样需要实践的磨练和执着的奋斗。智商高,我们就应该务实谦虚。我们来清华千万不要负自己的聪明之名,更不要负清华之名。出去工作后,不仅拿得起工作又能放的下架子。郑老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今后近二十年的教龄中,能够培育出更多的政治家、学问家以及杰出的、有公益心、正义心的法官、律师和检察官。
      最后,郑老师将胡春华先生总结得三句话寄予广大同学,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人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