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咨询中心组织召开最高法院诉讼服务志愿专家存疑案件研讨暨工作座谈会
2016年12月14日,中国法律咨询中心召开了最高法院诉讼服务志愿专家存疑案件研讨暨工作座谈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计划,副教授李立众,上海行仕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海阳等8位诉讼服务志愿专家,以及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副主任彭伶、信息部副主任王伟国,北京市法学会社会工作部主任雷建权,中国法律咨询中心副主任任伊珊,法律事务部主任史学锋和相关工作人员参加本次研讨、座谈。咨询中心还特别邀请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登记一室主任刘立新、助理审判员张杨民莅临指导、座谈。
会议主要围绕存疑案件研讨和最高法院诉讼服务志愿专家工作两个议题展开,由任伊珊副主任主持。
中国法律咨询中心副主任任伊珊主持会议
任伊珊副主任首先介绍了诉讼服务志愿专家存疑案件专家评议机制的背景、流程以及本次研讨会的宗旨。她表示,本次研讨的案件,志愿专家在接谈时发现存疑,咨询中心另行组织了两名志愿专家研究并撰写书面意见,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对案件进行进一步研讨和重点化解。研讨后若认为案件确实存疑,咨询中心将作为存疑案件报送最高法院;若研讨后认为申诉理由不能成立、案件裁决无误的,咨询中心将对当事人释法明理,做好矛盾化解工作。
案件的接谈志愿专家,北京汉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路民律师详细介绍了存疑案件的基本情况,咨询中心法律事务部主任史学锋归纳了本案的焦点问题,随后,参会专家围绕原审裁判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证据采信逐一发表专业意见,与会专家在犯罪主体是否适格,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刑法适用的谦抑性等方面充分交流、讨论。会议研讨过程紧凑、高效、热烈。
任伊珊副主任还向与会专家汇报了最高法院诉讼服务志愿专家工作的相关情况。她提到,工作运行两年零四个月以来,咨询中心着力在组建队伍,机制建立以及信息化管理三个方面开展工作。截止2016年11月20日,咨询中心共组织志愿专家591人次,接待来访群众2867人次,咨询案件3107件,已有190多名当事人在接受咨询后息诉罢访(以6个月以上未上访为统计依据),其中7人签订服判息诉确认书,并成功对1人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依托专家优势,咨询中心还启动了课题《社会第三方化解涉诉信访实证研究――以志愿专家参与最高法院诉讼服务工作为中心》的相关工作,目前该课题已作为法学会2016年部级法学研究重点委托课题批准立项。 在今年全国法学会干部培训班上,她代表咨询中心将这项工作的模式和经验进行了交流汇报,很多地方法学会纷纷表示要借鉴咨询中心的做法,积极开展诉讼服务工作。
最高法院立案庭登记一室主任刘立新出席会议
受最高法院立案庭包剑平副庭长的委托,刘立新主任对法律咨询中心和志愿专家两年多来的工作表示感谢。她表示,最高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大厅工作环境喧闹嘈杂,来访案件复杂多样,矛盾长期积压,闹访现象时有发生,化解矛盾的难度很大,志愿专家们身处其中,通过耐心细致的法律咨询服务,为当事人答疑释惑,促使其逐渐回归理性,目前已有7名访民主动签订了服判息诉确认书,这充分说明诉服志愿专家工作组织有力,成效显著。今天的研讨会,专家认真研读并深入研究每一份案件材料,发表了客观、严谨、专业的评议意见,对案件的处理化解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对最高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矛盾化解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志愿专家刘计划教授指出,在接谈过程中发现有些地区的法院和法官审理案件十分粗糙,造成访民矛盾的不断积压,最后形成上访,希望扩大专家和法院的联系机制,将志愿专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最高法院。志愿专家北京物资学院劳动关系与法律科学学院张鹏副教授谈到,建议树立当事人服判息诉的典型,扩大宣传,增加人民对社会第三方参与矛盾化解模式的了解和认同。志愿专家陈海阳律师表示,志愿专家的重要工作就是说理,将法理、人情向当事人说清楚,讲明白,引导当事人理性表达诉求。
志愿专家中国政法大学企业法务研究中心张斌研究员表示,希望咨询中心能够对志愿专家进行统一培训,在为访民明法析理时,保持观点的连续性,有助于当事人的矛盾化解。
其他志愿专家就侦查机关刑事立案的审慎、谦抑,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等方面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看法。